(一)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经济问题
本方向的研究领域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转型经济理论、中国经济问题及对中国城镇化和资源环境问题研究。
本方向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国内率先对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作了系统的研究,对国内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出版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寻找一种好制度》、《有利于穷人的制度经济学》等。这些新制度经济学专著和教材被国内(包括台湾)大学广泛采用。《新制度经济学》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一书是国内新制度经济学引用率最高的著作。
该方向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一些转型中的现实问题,如市场经济、国家理论与中国模式等经济问题,用中国现实问题丰富了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二是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如基于要素优化配置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研究;中国在开放经济条件的国际经济问题研究;低碳经济制度安排与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经济路径优化与政策研究等。这些问题的系统研究也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本方向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把政府(政治)、制度、国际关系等因素纳入经济系统, 研究它们与经济发展及其演化的关系,并用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的研究,以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
本方向的优势主要有三:一是学术传统优势,即本方向由马哲民、朱剑农等全国著名经济学家开启,后经张寄涛等第二代著名学者传承和发扬光大,因此本方向秉承了这一源远流长的学术传统;二是得益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经验的优势,即由于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与本方向研究领域高度吻合,这就为该方向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条件;三是研究成果优势,近十年来本方向获得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和教育部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多项课题,出版了十几部学术专著,在《管理世界》、《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获得数项教育部和省级优秀成果奖,并在国内本方向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本方向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在马克思经济学宏大的理论架构基础上,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主流和非主流、正统和异端经济学的成果,立足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沃土,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中国经济史学
中国经济史学研究方向创始于1953年,是我校历史悠久、梯队完整、实力雄厚,特色显著,在国内领先且享有较高国际声誉的优势方向。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且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在该领域,赵德馨教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其主编的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曾获八项大奖,被美、德、日、俄等国一些著名大学图书馆和研究中国经济与历史的学者收藏;已获得十余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包括苏少之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赵德馨教授撰著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现代部分)为教育部“九五”规划教材。另外,在中国经济通史研究领域,赵德馨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是国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经济“通”史,曾获国家图书提名奖和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领域,赵德馨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近代部分)均为教育部推荐教材,姚会元教授的近代中国金融史研究则为一家之言。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邹进文教授领军开展的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在国内声誉日隆,优势渐显。
(四)国际经济学
本方向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国际经济学、国别经济学和开放经济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为基础,探讨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为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提供理论支持。
本方向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开放条件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的指导下,探讨新世纪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走势,研究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二是国际资源合作问题研究。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也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题。重点研究贸易和投资对中国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碳排放压力下中国的贸易与投资结构调整问题。三是当代国际经济规则研究。以WTO研究为中心,全面掌握当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活动中的国际惯例、国际法律以及主要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
近十年来本方向成员共获得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宏观经济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获得数项教育部和省级优秀成果奖,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也得到极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