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著名高教学者刘海峰教授应邀作“双一流”建设报告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9-26浏览次数:358

   


     9月22日上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应学校邀请在中原楼七楼会议室,作了题为“双一流”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专题报告。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各单位办公室主任、秘书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校长邹进文教授主持。


    此次报告会,适逢教育部于9月21日正式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报告前,副校长邹进文教授对我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的论证过程进行了回顾,他介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部署,“双一流”高校将实施动态调整,学校进入首批“双一流”行列,抓住了重大发展机遇,但也将面临着重大挑战。因此,学校全体中层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做好宣传动员,使全校师生凝神聚力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流学科。



   

报告会上,刘海峰教授指出:“双一流”建设追求卓越、世界一流,是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扶优、扶需、扶特、扶新,不是普惠性“双一流”建设是中国特色的产物,“211工程”、“985工程”是它的逻辑起点和继承基础。“双一流”建设是新时期中国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政府行为,代表着国家意志,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创新,也要继承,这样才能稳中求进,平稳过渡。

刘教授结合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对何谓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于何谓一流大学,刘教授认为应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来判断。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刘教授认为经费、师资和历史都重要。其中,充足的办学经费能吸引优秀的师资、招收优质生源,而一流学者更能促进学校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对于何谓一流学科,刘教授引用“双一流”建设暂行办法的表述——“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他认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一流大学比较容易建成一流学科。一学科建设高校的评定与该校学科排名有关他认为学科排名虽然具有科学性,但不能过分地看重排名,并特别指出当下高校非常热衷的ESI排名具有只看论文、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缺陷。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专家委员会在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遴选认定标准的过程中,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始终将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实力和潜力作为最优先的考虑。

报告会上,刘教授特地指出,他非常认可我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法与经济学科群”建设,并且强调该方案具有理论依据。中国古代按照学科门类分为“经史子集”,清朝末年“四部之学”走向“七科之学”——文、理、法、商、医、农、工。经济学往往又被称为“商学”,可见我校法学、经济学在其中位于很重要的位置。但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经济学类的学校,全部是与法学学科一起的“法政学堂”。法政学堂是以法科为主,也有部分政治学、商学(经济学)。法政学堂培养的学生在当时占全国学生的半数以上,学校数也超过半数。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划分为十三大学科门类。同时,他建议学校依据“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方案,抓住机遇,齐心协力,使学校发展更上台阶,以充足的准备迎接2020年“双一流”大考。

报告会前,学校党委书记栾永玉、副校长邹进文、学科办主任高利红与刘教授围绕学校“双一流”还进行了深入交流。

(新闻来源:http://wellan.zuel.edu.cn/2017/0925/c1668a173235/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