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白雷 杨新虎 耿璐青 刘璇)风雨七秩,弦歌不辍,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即将迎来70周年华诞之际,我校法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与北大、清华、人大、中政、武大并列新时代一流法学学科殿堂。面对重大机遇与挑战,中南法学人深感任重道远、守业弥艰。为凝心聚力谋发展、铸一流,徐涤宇院长于11月13日发布“集贤贴”,建立中南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基金,集八方薪火、燃中南炬焰。
高山呼远、万鸟齐飞,中南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基金得到了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自人和启邦(横琴)律师事务所第一笔20万元的捐赠起,涓涓细流从广大校友、社会热心人士、校内教职工心底发出,汇入中南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基金。一周时间捐款额即突破百万元,目前共有760余人次参与捐赠。
七百多笔善款的背后是七百多个温暖的故事。学院领导班子、校内教师学者纷纷带头捐赠。老校长吴汉东教授捐赠5000元,齐文远教授也第一时间解囊助力,两位老领导对法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关注挂念令人动容。原湖北省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章新生,原深圳市人社局副局长袁建勇、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中国法学》杂志社朱广新教授等曾经在中南法学学习过、工作过的校友也在默默支持,为中南法学尽一份力。在基金捐赠开启的前几日,最先响应的捐赠名单里有很多学生熟悉的名字,那是安守清贫、坚守讲台的老师们。他们为学院发展、学生培养奉献着青春与热血,像雨水一样浸润着中南法学这片沃土,灌溉着一批又一批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而当学院发展需要支持时,他们第一时间慷慨解囊。
遍及五湖四海的校友热烈响应号召,经济法9101校友、江苏名仁律师事务所朱建军律师,经济法8903校友、广东远明律师事务所何晓律师,法0206校友、广东铭派律师事务所刘仁武律师三位校友分别捐赠10万元,展现了中南法学律政行业校友的实力与情怀。法9406刘大为校友的鼎力支持尤其令人动容:在看到集贤倡议书后,刘大为校友主动联系自己的辅导员顾蓬老师,表示要为中南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基金捐赠30万元。在捐赠签约仪式上,刘大为校友说:“在双一流名单中看到我们学校时,真的非常振奋,就像当年我收到中南的录取通知书一样激动。”朴实言语中蕴含的真挚感情催人泪下,感动了在场的众多师生。还有很多校友匿名捐赠千元、万元,我们只能从恳切深情的留言祝福中感受他们对中南法学的热爱与支持。
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可爱的校友们以多种组织形式向中南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基金捐赠。有的以班级、专业为单位,有的以校友分会、老乡会为单位,谋划产生集聚效应、集体效应,以符合教育部对高校单笔受捐超过10万元进行1:1配比的政策,为中南法学一流学科建设最大程度争取支持。徐涤宇院长从教以来指导过的部分研究生也自发组织起来,遍布祖国各地的60余人向中南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基金捐赠近11万元。民商法学2015级博士、我校党委宣传部余向阳老师捐赠了5000元,他表示,中南学子同心同德、共襄盛举,同门的师兄弟姐妹们看到集贤的倡议后立刻行动了起来,祝愿中南法学一流学科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捐赠人里还出现了很多夫妻校友,如谭日兴、李琳伉俪,王锡锌、潘度文伉俪,薛军、张虹伉俪,刘辉、屈婳伉俪,熊小青、陈文华伉俪,隋雨泉、王晶伉俪等。他们结缘在晓南湖畔,中南大见证了他们爱情与事业的起步发展。法88级校友谭日兴、李琳伉俪向中南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基金捐赠了3万元,谭日兴校友表示:“热爱母校、信任母校,非常高兴今年我女儿高考第一志愿报考中南大并被外法专业录取,9月初送女儿到武汉上学,不久就传来了中南法学入选一流学科名单的消息,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的选择是无比正确的!祝福母校,为中南法学点赞!”
青春洋溢的在读学子在献出爱心、表达心意时,不忘在留言中插科打诨,这让冰冷的数字跳动起来,染上人性的温暖。令人瞩目的还有孔令宇先生、郑墩先生、宋江涛先生的接龙诗,捐赠的善意与才情两相辉映,让沉沉的数字鲜活起来。孔令宇先生诗言:“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桃李满天扬四海,中南法学谱新章。”郑墩先生接曰:“中南法学谱新章,一流学科美名扬,莘莘学子传薪火,英贤继起有辉光。”宋江涛先生也饶有趣味的加入进来:“英贤继起有辉光,法治中国未敢忘,文治楼里盼文治,希贤岭上希贤良。”最后还是孔令宇先生妙才,结束这场趣味诗会:“希贤岭上希贤良,晓南湖畔遍数郎,七十华诞迎新容,不忘初心铸辉煌。”
正如徐涤宇院长所言:“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中南法学跻身一流、勇立潮头,归功于历代才俊,更寄望于未来精英。中南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基金下设讲席教授计划、未来之星计划、名师支持计划、雏鹰扶持计划4个子项目,全部围绕“人才”这一关键点展开,而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将为中南法学的长足发展提供无尽的能量。支持中南法学一流学科建设,既是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学校未来的殷切希望,也是支持中国法学和中国法治的未来,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人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来源:http://law.zuel.edu.cn/2017/1214/c3603a182942/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