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群体联合 跨边界运行 跨学科受益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1-06浏览次数:270

()跨群体联合 跨边界运行 跨学科受益
——哈尔滨商业大学“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
邓永辉 王巍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哈尔滨商业大学于2015年提出跨群体、跨边界、跨学科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具有共同学术兴趣的博士生、硕士生和志愿从事科研的本科生组建成自组织、交互式的“本硕博”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通过联合体的跨边界运行,实现跨学科受益。

    联合体是按照自愿申报、学科整合的程序,由博士生、硕士生和志愿从事科研的本科生组成的科研攻关小组和实践调研团队。在联合体中,以博士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引领带动、以硕士生的实践训练和问题解决为执行中坚、以本科生的学科常识和科研融入为动力支撑,充分发挥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在思维方式、行为重点和学科范式内的互补。

    在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为联合体配备了由校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导师、机关事业单位专业人员和企业技能人才组成的导师组团队,用学校制度保证了“本硕博”联合培养的稳定性,保证了联合体的运行兼顾学术价值和社会需求。在具体职责方面,导师组首先要对联合体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理论培训;其次,定期接受联合体的汇报,为联合体答疑解惑,引导联合体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在反思中分析问题,在下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中调整策略、解决问题;最后,通过综合性评价引领联合体的运行流程优化。

    4年来,联合体累计吸收了548名本科生、126名硕士生和38名博士生参与其中。

    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自学与研讨的跨边界运行来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在问题的引导下,联合体的社会实践调研、学术交流和综合性评价就有了明确的情境指向。

    将国家、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作为项目或论文选题。通过集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课堂上的理论应用到解释现实经济问题上,同时也加深了对经济学理论的思考和认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激发学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理论研究的效率,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锻造,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社会实践调研是联合体完成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搜集的基础,是借助社会大课堂开展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思想理念。学术沙龙是践行学术研究的思辨精神,运用集体智慧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联合体运行的助力器。综合性评价是联合体良性运行的保障,由阶段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长期性评价组成,分别从育人过程、结果和效果角度,测评联合体的运行质量。

    从育人过程来看,课题立项、实践调研报告、学术沙龙汇报等阶段性成果的精神激励和以此为基础的学分制是学生评价机制的主要办法,为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和优秀团队评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果性评价主要是从课题结题质量、硕士生毕业论文和博士生毕业论文质量考核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长期性评价是从育人成果的迟滞性角度,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反馈以及创业成果作为评价指标,跟踪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

    联合体的跨学科运行,实现了二级学科的学科交叉和专业知识融合,拓展了学生的研究视野,为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和科研攻关提供社会实践资料和调研数据,为本科生和硕士生提供科研训练平台和机会,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成长可能。

    学生在参与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使学生养成求真务实、诚实合作、明辨是非等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强化了学生的科研意愿和科研能力,2015年以来,共有116名本科学生考取了本校的硕士生,占参与联合体中本科生的21.2%;共有50名硕士生考取了本学科的博士生,占参与联合体中硕士生的39.7%。

    联合体的学术氛围同时带动了青年教师的科研参与主动性,客观上发挥了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课题立项、管理咨询等科研活动明显增多,延长了应用经济学的科研梯队链,提升了应用经济学的科研梯队质量,不断增强解决经济社会实践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能力。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11/05/content_508282.htm?div=-1)